一种多重修饰血紫蛋白纳米氧载体的构建及体外性能检测

R459.9%R319%R826.2+6; 背景:血紫蛋白分子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优于人和哺乳动物血红蛋白,经过修饰可能成为更加安全长效的红细胞代用品. 目的:制备多重修饰血紫蛋白纳米微粒,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及体外性能测试. 方法:以切向流超滤法分离纯化方格星虫血紫蛋白,使用京尼平完成分子内交联,然后利用多巴胺完成纳米粒子封装,再用聚乙二醇完成钝化,获得多重修饰血紫蛋白纳米粒,表征该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将不同质量浓度(0,0.25,0.5,1.0,2.0 mg/mL)的血紫蛋白纳米粒、血紫蛋白、血红蛋白氧载体HBOC-201分别与巨噬细胞共同孵育6,24 h,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孵育24 h,采用CC...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Vol. 29; no. 22; pp. 4740 - 4747
Main Authors 黄志华, 赵会民, 苏春元, 杨康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急诊科,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530007%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创伤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530007%广西地中海贫血防治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530007%广西重点急危重症医学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530007 2025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2095-4344
DOI10.12307/2025.457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R459.9%R319%R826.2+6; 背景:血紫蛋白分子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优于人和哺乳动物血红蛋白,经过修饰可能成为更加安全长效的红细胞代用品. 目的:制备多重修饰血紫蛋白纳米微粒,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及体外性能测试. 方法:以切向流超滤法分离纯化方格星虫血紫蛋白,使用京尼平完成分子内交联,然后利用多巴胺完成纳米粒子封装,再用聚乙二醇完成钝化,获得多重修饰血紫蛋白纳米粒,表征该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将不同质量浓度(0,0.25,0.5,1.0,2.0 mg/mL)的血紫蛋白纳米粒、血紫蛋白、血红蛋白氧载体HBOC-201分别与巨噬细胞共同孵育6,24 h,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及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血紫蛋白纳米粒电镜下呈现椭球形,有致密外膜,内部质地较为均匀,粒径为(150.12±1.67)nm,分散指数为0.21±0.03,Zeta电位为(-24.54±2.61)mV,半饱和氧分压为(0.97±0.15)kPa,Hill系数为1.49±0.16.②孵育6 h,在≤1.0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血紫蛋白纳米粒组、血紫蛋白组、HBOC-201组巨噬细胞存活率均在85%以上;在2.0 mg/mL质量浓度下,仅血紫蛋白纳米粒组巨噬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上.孵育24 h,3组巨噬细胞存活率均低于80%,其中血紫蛋白纳米粒组巨噬细胞存活率高于血紫蛋白组、HBOC-201组(P<0.05).③随着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3组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降低,在1.0 mg/mL或2.0 mg/mL质量浓度下,血紫蛋白纳米粒组细胞存活率高于血紫蛋白组、HBOC-201组(P<0.05);在相同质量浓度下,血紫蛋白纳米粒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血紫蛋白组、HBOC-201组(P<0.05);在0.25-2.0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血紫蛋白纳米粒组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低于血紫蛋白组、HBOC-201组(P<0.05).④结果表明,经过分子内交联和聚多巴胺/聚乙二醇修饰的血紫蛋白纳米粒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携氧活性,抗吞噬性能更优,细胞毒性更小.
ISSN:2095-4344
DOI:10.12307/20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