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传代过程中形态学的变化

R459.9%R318%R329.2; 背景: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是治疗脑白质损伤的种子细胞,建立高效稳定的体外培养方法是临床应用的重要前提.目的:探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方法:采用4批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从第2代体外传代培养至第7代,每次传代前在光学显微镜下拍200倍视野照片5张,根据细胞形态将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为双极类细胞(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多极类细胞(晚期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和极上分叉类细胞(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3个类型,分别计算各类型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从而比较各个代数之间细胞形态有无差异.结果与结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从第2代传代至第7代过程中,包含双极类细胞、多极类细胞...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Vol. 25; no. 7; pp. 1045 - 1049
Main Authors 管倩, 栾佐, 叶豆, 杨印祥, 汪兆艳, 王倩, 姚瑞芹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徐州市 221004 2021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2095-4344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R459.9%R318%R329.2; 背景: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是治疗脑白质损伤的种子细胞,建立高效稳定的体外培养方法是临床应用的重要前提.目的:探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方法:采用4批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从第2代体外传代培养至第7代,每次传代前在光学显微镜下拍200倍视野照片5张,根据细胞形态将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为双极类细胞(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多极类细胞(晚期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和极上分叉类细胞(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3个类型,分别计算各类型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从而比较各个代数之间细胞形态有无差异.结果与结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从第2代传代至第7代过程中,包含双极类细胞、多极类细胞和极上分叉类细胞3种类型,其中以双极类细胞和多极类细胞为主,剩余可见少量极上分叉类细胞.各代细胞中的双极类细胞比例、多极类细胞比例及极上分叉类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采用细胞形态分类计数方法初步评估得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形态无变化.
ISSN:209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