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住地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通勤行为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

TU984.1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快速蔓延导致了职住分离及交通拥堵等问题,倡导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成为大城市缓解通勤压力的重要手段.当前研究主要以居住地作为地理背景考察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通勤的作用,但较少探索就业地建成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189个轨道站点的刷卡数据识别轨道交通通勤人员并构建通勤出行链,通过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解析职住地涉及建成环境和轨道站点的30个特征因素对通勤客流量和通勤时间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居住地通勤客流量表现为较集中的点状分布,就业地通勤客流量则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职住地两端通勤时间的空间格局...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地理科学 Vol. 44; no. 9; pp. 1534 - 1543
Main Authors 彭建东, 张远航, 申犁帆, 代琦, 杨红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14%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2 2024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0-0690
DOI10.13249/j.cnki.sgs.20221579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TU984.1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快速蔓延导致了职住分离及交通拥堵等问题,倡导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成为大城市缓解通勤压力的重要手段.当前研究主要以居住地作为地理背景考察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通勤的作用,但较少探索就业地建成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189个轨道站点的刷卡数据识别轨道交通通勤人员并构建通勤出行链,通过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解析职住地涉及建成环境和轨道站点的30个特征因素对通勤客流量和通勤时间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居住地通勤客流量表现为较集中的点状分布,就业地通勤客流量则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职住地两端通勤时间的空间格局均呈中间低、外围高的分布特征;②职住地周边建成环境因素对轨道交通通勤客流量和通勤时间普遍存在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整体而言居住地建成环境的相对影响程度高于就业地,但就业地"公司企业数"是影响通勤客流最重要的要素,就业地"与城市中心距离"则是影响通勤时间的首要因素;③职住地周边同一建成环境因素,对于通勤客流量和通勤时间的影响可能截然相反,这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和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相关.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职住地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通勤行为的关联,有助于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职住空间的协调发展.
ISSN:1000-0690
DOI:10.13249/j.cnki.sgs.2022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