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语境下的“个体”与“共同体”——丁玲延安书写的战时情感体验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遭到了极大的挑战,在亡国的巨大威胁下,人们普遍会形成一种民族共同体的想象,这一共同体想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寄希望于具有崇高理想的个人,通过个人的无私献身贡献于抗战的最终胜利;二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全民利益一致、目标一致、国家主义价值观一致,整个民族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共同体,一致对外。然而,这种民族共同体想象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后来者的理想建构,抗战语境下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实际存在着很大隔膜且很难真正走向联合。从这一视角来看,丁玲延安时期所作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正是对一种抗战语境下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真实还原,是战时情感...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Vol. 39; no. 6; pp. 112 - 119
Main Authors 魏巍, 李静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长江师范学院 28.11.2023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674-3652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遭到了极大的挑战,在亡国的巨大威胁下,人们普遍会形成一种民族共同体的想象,这一共同体想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寄希望于具有崇高理想的个人,通过个人的无私献身贡献于抗战的最终胜利;二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全民利益一致、目标一致、国家主义价值观一致,整个民族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共同体,一致对外。然而,这种民族共同体想象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后来者的理想建构,抗战语境下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实际存在着很大隔膜且很难真正走向联合。从这一视角来看,丁玲延安时期所作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正是对一种抗战语境下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真实还原,是战时情感体验的直接书写,间接表露的是当时大多数人对于艰难持久的抗战反殖民斗争如何取得胜利的企盼与忧思。
ISSN:167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