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壓抑之自主神經與心血管反應
目的:在情緒調節策略中,壓抑是一種反應調節,亦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心理危險因子。然而,過去實證研究並未明確區分情緒激發和壓抑調節的階段,且混淆了陌生刺激的干擾,難以釐清壓抑調節之心理生理反應,特別是自主神經反應。因此,本研究在研究設計上加以修正,來探討生氣壓抑調節下之自主神經反應,以歷程分析來進行理論驗證。方法:本研究資料經網路公告招募志願參與的研究對象,經篩選最終納入63人進入資料分析(男性占比66.7%;平均20.29歲)。研究參與者先完成基本資料問卷後,進入實驗室參與生氣情緒激發與壓抑調節作業,包含基準期、生氣回憶期、壓抑調節期與恢復期,同時蒐集自主神經反應與心血管反應之資料,以期進行各階...
Saved in:
Published in | 中華心理學刊 Vol. 66; no. 2; pp. 195 - 213 |
---|---|
Main Authors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01.06.2024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13-9656 |
DOI | 10.6129/CJP.202406_66(2).0001 |
Cover
Summary: | 目的:在情緒調節策略中,壓抑是一種反應調節,亦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心理危險因子。然而,過去實證研究並未明確區分情緒激發和壓抑調節的階段,且混淆了陌生刺激的干擾,難以釐清壓抑調節之心理生理反應,特別是自主神經反應。因此,本研究在研究設計上加以修正,來探討生氣壓抑調節下之自主神經反應,以歷程分析來進行理論驗證。方法:本研究資料經網路公告招募志願參與的研究對象,經篩選最終納入63人進入資料分析(男性占比66.7%;平均20.29歲)。研究參與者先完成基本資料問卷後,進入實驗室參與生氣情緒激發與壓抑調節作業,包含基準期、生氣回憶期、壓抑調節期與恢復期,同時蒐集自主神經反應與心血管反應之資料,以期進行各階段的歷程分析。結果:結果顯示,在生氣回憶、壓抑調節與恢復期下,研究對象的迷走神經反應均比基準期有顯著的下降(HF%下降),而交感神經則無顯著改變(PEP不變),但生氣回憶的交感神經仍具有上升的趨勢。此外,在生氣回憶後進行壓抑調節時發現,研究對象的迷走神經反應並無顯著的改變,而交感神經則有顯著的下降。最後,在壓抑調節後的恢復狀態下,研究對象的迷走神經反應並無顯著的改變,而交感神經則持續有顯著的下降。結論:本研究區分「生氣激發」和「壓抑調節」兩個階段,並去除對陌生刺激的警覺反應干擾,闡明情緒激發和壓抑調節的自主神經反應之變化歷程樣貌。結果發現「生氣激發」下:迷走神經活性降低、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趨勢,主觀生氣情緒提高。生氣激發後的「壓抑調節」下:迷走神經不調節(活性無顯著差異)、交感神經活性下降,主觀生氣情緒更為降低。在理論層次,將Brosschot與Thayer(1998)提出的情緒壓抑所造成的未竟行動趨勢理論,進一步區分出兩個階段,來呈現迷走神經與主觀生氣情緒的變化歷程。壓抑調節下,迷走神經不調節,主觀生氣情緒降低。壓抑後的恢復期,主觀生氣情緒雖更為降低,迷走神經卻呈現延宕恢復的樣貌。此外,藉由消除陌生刺激所造成的警覺反應(交感神經活性上升)的干擾,研究結果說明Mauss和Gross(2004)所提出的,「壓抑調節」下交感神經反應上升,可能是混淆了情境威脅刺激之結果。 |
---|---|
ISSN: | 1013-9656 |
DOI: | 10.6129/CJP.202406_66(2).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