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印度洋公海鸢乌贼的繁殖生物学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S931; 为了分析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群体结构和组成的年际变化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在2019年12月—2020年2月以及2020年9-11月连续2个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公海海域(60°E~65°E,15°N~20°N)开展了生产性渔业调查.在调查中,采集了印度洋鸢乌贼样本1 430尾,共鉴定性别748尾,鉴定雌雄总性比为1∶0.97.利用SPSS统计软件等方法,分析了鸢乌贼的胴长、体质量、性别、性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征.得出雌、雄个体的平均胴长分别为248和207 mm,优势胴长组为220~250 mm.鸢乌贼的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变化...
Saved in:
Published in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Vol. 34; no. 2; pp. 350 - 364 |
---|---|
Main Authors | , ,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大连海洋大学 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渔业遥感重点试验室,上海 200090%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 舟山 316021
01.03.202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渔业遥感重点试验室,上海 200090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674-5566 |
DOI | 10.12024/jsou.20241004662 |
Cover
Summary: | S931; 为了分析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群体结构和组成的年际变化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在2019年12月—2020年2月以及2020年9-11月连续2个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公海海域(60°E~65°E,15°N~20°N)开展了生产性渔业调查.在调查中,采集了印度洋鸢乌贼样本1 430尾,共鉴定性别748尾,鉴定雌雄总性比为1∶0.97.利用SPSS统计软件等方法,分析了鸢乌贼的胴长、体质量、性别、性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征.得出雌、雄个体的平均胴长分别为248和207 mm,优势胴长组为220~250 mm.鸢乌贼的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变化.通过Logistic曲线拟合鸢乌贼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其中第一航次雌性个体为361 mm,雄性个体为171 mm;第二航次雌性个体为202 mm,雄性个体为153 mm.鸢乌贼性腺成熟度达到Ⅲ、Ⅳ和Ⅴ期(性成熟)的个体占比高达66.53%,雌性成熟群体占57.37%,雄性成熟群体达到75.20%.同时分析了鸢乌贼成熟群体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推测其生长发育受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温度距平值(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a mass concentration,Chl.a)等关键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此外,调查显示,2019年12月—2020年2月航次鸢乌贼性成熟群体比重较2020年9-11月航次高25.93%.以上结论为后期可持续开发利用西北印度洋海域鸢乌贼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
---|---|
ISSN: | 1674-5566 |
DOI: | 10.12024/jsou.202410046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