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极性下行地闪通道光学二维形态特征差异
基于2009年以来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50例下行地闪(正、负极性各25例)的数字图像,分析正、负地闪通道光学二维形态特征及两者间差异,结果表明:下行正、负地闪通道的分形维数差异显著,下行正地闪分形维数的平均值为1.11,而下行负地闪分形维数的平均值为1.21;为进一步对比它们的形态差异,分析分叉数量、回击通道转折次数和倾斜程度发现,下行负地闪通道分叉较多,平均值为35,而下行正地闪个例中有76%(19/25)仅观测到回击通道,无其他分叉;对于两者的回击通道,下行正、负地闪回击通道的倾斜程度及发展方向转折次数相差较为显著,正地闪回击通道倾斜程度的平均值接近于负地闪回击通道倾斜程度平均值的2倍,...
Saved in:
| Published in | 应用气象学报 Vol. 36; no. 1; pp. 90 - 98 |
|---|---|
| Main Authors | , , ,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 Language | Chinese |
| Published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雷电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 510080
2025
|
| Subjects |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 ISSN | 1001-7313 |
| DOI | 10.11898/1001-7313.20250109 |
Cover
| Summary: | 基于2009年以来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50例下行地闪(正、负极性各25例)的数字图像,分析正、负地闪通道光学二维形态特征及两者间差异,结果表明:下行正、负地闪通道的分形维数差异显著,下行正地闪分形维数的平均值为1.11,而下行负地闪分形维数的平均值为1.21;为进一步对比它们的形态差异,分析分叉数量、回击通道转折次数和倾斜程度发现,下行负地闪通道分叉较多,平均值为35,而下行正地闪个例中有76%(19/25)仅观测到回击通道,无其他分叉;对于两者的回击通道,下行正、负地闪回击通道的倾斜程度及发展方向转折次数相差较为显著,正地闪回击通道倾斜程度的平均值接近于负地闪回击通道倾斜程度平均值的2倍,而负地闪回击通道的发展方向转折次数约为正地闪的4倍. |
|---|---|
| ISSN: | 1001-7313 |
| DOI: | 10.11898/1001-7313.2025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