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分多样性及形成机制
P588.12%P581; 花岗质岩体产状及组成上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源区性质和岩浆过程.以西秦岭造山带内几个代表性早中生代花岗岩为例,简要介绍其形成中所记录的岩浆过程,探讨花岗岩成分多样性的原因.西秦岭造山带内S型花岗岩是变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两类,即高Sr含量、低Rb/Sr值和稀土元素总含量的Group A,及低Sr含量、高Rb/Sr值和稀土元素总含量的Group B,其分别可由白云母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形成.糜署岭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中发育3类晶形和成分不同的锆石,其与寄主岩石的锆石具有一致的U-Pb年龄;其中,暗色微粒包体中的类型3锆石与寄主岩石中锆石具有一致的晶形和ε...
        Saved in:
      
    
          | Published in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l. 45; no. 2; pp. 227 - 239 | 
|---|---|
| Main Authors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 Language | Chinese | 
| Published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
    
        01.03.202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 
| Subjects |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 ISSN | 1672-6561 | 
| DOI | 10.19814/j.jese.2022.11041 | 
Cover
| Summary: | P588.12%P581; 花岗质岩体产状及组成上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源区性质和岩浆过程.以西秦岭造山带内几个代表性早中生代花岗岩为例,简要介绍其形成中所记录的岩浆过程,探讨花岗岩成分多样性的原因.西秦岭造山带内S型花岗岩是变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两类,即高Sr含量、低Rb/Sr值和稀土元素总含量的Group A,及低Sr含量、高Rb/Sr值和稀土元素总含量的Group B,其分别可由白云母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形成.糜署岭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中发育3类晶形和成分不同的锆石,其与寄主岩石的锆石具有一致的U-Pb年龄;其中,暗色微粒包体中的类型3锆石与寄主岩石中锆石具有一致的晶形和εHf(t)值,捕获于寄主岩石,而类型1和类型2锆石具有较高的Th/U值和εHf(t)值,结晶于混合程度不同的基性岩浆,其基性端元可能来自幔源岩浆;因此,糜署岭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记录了壳-幔岩浆混合过程.中川岩体由形成时代没有明显差异的5个岩相呈同心环状产出;边部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被含斑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被中粒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侵入,后者又被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Rb-Sr-Ba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各岩性之间不存在成分分异趋势;因此,中川岩体的环带结构是由多期次岩浆侵位、聚集形成的. | 
|---|---|
| ISSN: | 1672-6561 | 
| DOI: | 10.19814/j.jese.2022.11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