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空间异质性的短距离上学方式选择机理
U491%F512.99; 短距离出行是学生日常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引导短距离上学群体交通方式选择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缓解高峰期间道路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南京市为例,利用贝叶斯分类法识别出南京市学生的短距离出行阈值为2.7 km,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多项logit(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与地理加权多项logit(geographically weighted multinominal logit,GWMNL)模型,探讨个人属性、出行特征、家庭特征及建成环境对短距离学生群体上学方式选择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相比MNL模型,GWMNL模型具有...
Saved in:
Published in |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Vol. 41; no. 2; pp. 202 - 212 |
---|---|
Main Authors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01.03.2024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00-2618 |
DOI | 10.3724/SP.J.1249.2024.02202 |
Cover
Summary: | U491%F512.99; 短距离出行是学生日常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引导短距离上学群体交通方式选择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缓解高峰期间道路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南京市为例,利用贝叶斯分类法识别出南京市学生的短距离出行阈值为2.7 km,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多项logit(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与地理加权多项logit(geographically weighted multinominal logit,GWMNL)模型,探讨个人属性、出行特征、家庭特征及建成环境对短距离学生群体上学方式选择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相比MNL模型,GWMNL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度和解释能力,说明学生上学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因居住位置不同存在明显差异.与居住在学校附近的低龄学生相比,核心区与近郊区较短出行距离的高龄学生更倾向于乘坐小汽车上学,而远郊区(六合区和江宁区)的高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积极出行(步行和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上学.小汽车数量对学生选择积极出行、电动自行车及公共交通上学均有消极影响,且这种消极影响从市中心向外围区域逐渐增强.最近公交站距离对居住在核心区与近郊区的学生选择公共交通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部分远郊地区的学生选择公共交通具有抑制作用,且在南京市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尤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区域学生群体短距离积极出行引导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
---|---|
ISSN: | 1000-2618 |
DOI: | 10.3724/SP.J.1249.2024.02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