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碳赤字异质性特征及驱动因素的多维解析
F301.2; 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深远影响,探明土地利用碳赤字的演变趋势及其空间差异化的驱动因素,对于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及促进自然与社会绿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考虑土地类型、农田耕种、能源消耗、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运用排放系数法、区域差异分析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碳赤字的异质性特征,并从多维视角剖析其空间差异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期内土地利用碳赤字呈倒"V"型波动下降趋势,试点城市的碳赤字均值较低,表明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取得...
Saved in:
| Published in | 农业工程学报 Vol. 40; no. 24; pp. 245 - 255 |
|---|---|
| Main Authors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 Language | Chinese |
| Published |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
01.12.2024
|
| Subjects |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 ISSN | 1002-6819 |
| DOI | 10.11975/j.issn.1002-6819.202407097 |
Cover
| Summary: | F301.2; 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深远影响,探明土地利用碳赤字的演变趋势及其空间差异化的驱动因素,对于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及促进自然与社会绿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考虑土地类型、农田耕种、能源消耗、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运用排放系数法、区域差异分析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碳赤字的异质性特征,并从多维视角剖析其空间差异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期内土地利用碳赤字呈倒"V"型波动下降趋势,试点城市的碳赤字均值较低,表明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取得成效,东北地区的碳赤字在研究期内显著下降,降幅为48.69%.2)研究时期内土地利用碳足迹和碳承载力的总体差异性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碳赤字呈轻微下降趋势,总体差异系数减少0.093 3,其中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明显降低.3)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碳赤字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发达地区需着力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低碳技术研发工作,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地区应引入新技术、改变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来科学减碳.研究结果可为缓解碳减排压力、加速低碳城市建设和科学助力国土空间低碳优化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
|---|---|
| ISSN: | 1002-6819 |
| DOI: | 10.11975/j.issn.1002-6819.202407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