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西南部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P426.616%X43; 通过整理清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资料,利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滑动平均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到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1644—1911年陕南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143次,其中一级偏涝发生最多,占总数的76.22%;(2)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644—1710年)为洪涝灾害低发期,是频次变化小的平稳洪涝灾害型;第2阶段(1711—1800年)亦为洪涝灾害低发期,是频次变化大的洪涝灾害强振荡型;第3阶段(1801—1911年)为洪涝灾害高发期,为该区清代的洪涝灾害期,是高频振荡洪涝...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自然灾害学报 Vol. 32; no. 1; pp. 56 - 66
Main Authors 刘怡婷, 岳大鹏, 赵景波, 杨宇哲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01.02.2023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710061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4-4574
DOI10.13577/j.jnd.2023.0107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P426.616%X43; 通过整理清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资料,利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滑动平均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到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1644—1911年陕南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143次,其中一级偏涝发生最多,占总数的76.22%;(2)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644—1710年)为洪涝灾害低发期,是频次变化小的平稳洪涝灾害型;第2阶段(1711—1800年)亦为洪涝灾害低发期,是频次变化大的洪涝灾害强振荡型;第3阶段(1801—1911年)为洪涝灾害高发期,为该区清代的洪涝灾害期,是高频振荡洪涝灾害型.在洪涝灾害期,洪涝灾害事件频发,发生了2个洪涝灾害事件和1个长达26年的极端洪涝灾害事件;(3)洪涝灾害期和极端洪涝灾害事件显示,陕南清代1801—1911年为该区多雨气候期,1821—1840年为极端多雨气候事件;(4)研究区降水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因此夏秋两季洪涝灾害频发,春冬则较少.洪涝灾害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存在4年、28年和53年3个震荡周期;(5)洪涝灾害高频期处于小冰期气候波动强烈的阶段,APO值以负相为主,陕南地区降水较多,反之亦然.太阳黑子数与洪涝灾害之间呈现正相关,但这种联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ISSN:1004-4574
DOI:10.13577/j.jnd.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