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S158.5;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设置5个处理: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浅旋耕(DT-SRT-SRT)、深耕-浅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0~5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LOC)、稳态有机碳(NLOC)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各轮耕处理均能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0~20 cm土层,DT...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Vol. 30; no. 4; pp. 671 - 682
Main Authors 朱长伟, 陈琛, 牛润芝, 李洋, 姜桂英, 杨锦,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郑州 450002 01.04.2022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2096-6237
DOI10.12357/cjea.20210741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S158.5;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设置5个处理: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浅旋耕(DT-SRT-SRT)、深耕-浅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0~5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LOC)、稳态有机碳(NLOC)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各轮耕处理均能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0~20 cm土层,DT-SRT-SRT处理的SOC、LOC和NLOC含量最高,分别为11.54 g?kg?1、3.31 g?kg?1和8.30 g?kg?1;而相较于RT-RT-RT处理,DT-SRT-RT处理显著增加10~40 cm土层SOC、LOC和NLOC含量;且各轮耕处理降低了LOC/SOC,但提高了NLOC/SOC,尤其是20~40 cm土层,最高增长7.5%.试验期内,各轮耕处理均能提高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2019年0~30 cm土层,DT-SRT-SRT处理有机碳储量最高,为36.64 Mg?hm?2;但在2019和2020年,0~40 cm土层,DT-SRT-RT处理的有机碳储量均为最高,与RT-RT-RT处理相比分别提高12.8%和9.7%.随耕作年限的不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19年,DT-SRT-RT处理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中的活度指数,CPMI相对较低,最高降幅为4.3%.而2020年,DT-SRT-RT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的碳库指数和CPMI,CPMI最高为108.5.综合以上分析,深耕-条旋耕-旋耕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SOC、LOC和NLOC,增加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具有明显的固碳效应.
ISSN:2096-6237
DOI:10.12357/cjea.2021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