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春玉米花粒期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衰老特性
S513; 开花后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阐明该时期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衰老特性,有助于理解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差异的形成机制,为不同栽培模式玉米植株衰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对密度、耕作方式和肥料运筹等农艺措施进行不同组合,模拟不同产量水平的栽培模式,设计了基础(ISP)、农户(FP)、高产高效(HH)和超高产(SH)4种栽培模式.通过叶面积(LA)动态变化模型y=aeb?cx/(1+eb?cx)解析叶片衰老过程;通过测定不同部位叶片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比较不同栽培模式玉米叶片的衰老特性.HH(12445.55 kg?hm?2)和SH(13759.07 kg?hm?2)的...
Saved in:
Published in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Vol. 30; no. 12; pp. 1925 - 1937 |
---|---|
Main Authors | ,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长春 130118
01.12.202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3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33%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长春 130118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2096-6237 |
DOI | 10.12357/cjea.20220291 |
Cover
Summary: | S513; 开花后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阐明该时期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衰老特性,有助于理解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差异的形成机制,为不同栽培模式玉米植株衰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对密度、耕作方式和肥料运筹等农艺措施进行不同组合,模拟不同产量水平的栽培模式,设计了基础(ISP)、农户(FP)、高产高效(HH)和超高产(SH)4种栽培模式.通过叶面积(LA)动态变化模型y=aeb?cx/(1+eb?cx)解析叶片衰老过程;通过测定不同部位叶片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比较不同栽培模式玉米叶片的衰老特性.HH(12445.55 kg?hm?2)和SH(13759.07 kg?hm?2)的产量显著高于FP和ISP(P<0.05),分别较FP增产14.4% 和26.4%;吐丝期和成熟期SH的干物重较HH分别提高18.5% 和10.4%(P<0.05),HH较FP分别提高2.8%(P>0.05)和17.7%(P<0.05).与FP相比,HH和SH叶片衰老启动晚且以上部叶片最为典型,平均衰老速率下降26.7% 和18.0%,其叶片最大衰减速率出现的时间延长12 d和8 d,单株最大叶面积增加8.7% 和6.6%.吐丝后0~60 d,HH和SH下部平均叶面积分别较FP高42.4% 和17.3%.吐丝后,HH和SH的中下部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FP(P<0.05).HH中下部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生育后期下降缓慢.吐丝后,不同栽培模式玉米各部位叶片的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HH和SH的MDA含量与FP相比维持在较低水平.与农户模式相比,密植、深翻和分次施肥技术要素集成的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模式,花粒期冠层上部叶片衰老启动较晚,而中下部叶片面积较高且衰老较慢,吐丝后其色素含量较高且下降缓慢,同时叶片保护酶活性较高,显著减缓了中下部叶片衰老进程,有利于开花后光合物质同化,实现高产. |
---|---|
ISSN: | 2096-6237 |
DOI: | 10.12357/cjea.20220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