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形成的竞争效应分析

旱区作物间作系统是优化作物群体质量、提高产量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从产量构成因子角度探讨作物间作竞争优势机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设置3个大豆密度梯度和4个种植比例(玉米与大豆以2:0、0:2、2:2和2:4间作),分析间作系统的作物竞争指数、产量构成和最终产量的差异性变化,探讨间作群体产量增加的作物竞争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密度和种植比例组合下的间作系统产量提高14%~23%.玉米的实际产量损失大于0,大豆的实际产量损失小于0.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穗重、穗长、穗粗、穗粒重、轴重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单作;除结荚长度和主茎节间长度外,间作系统中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总粒数、单株有效粒数、主茎节数和...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作物学报 Vol. 47; no. 10; pp. 1978 - 1987
Main Authors 任媛媛, 张莉, 郁耀闯, 张彦军, 张岁岐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 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 陕西宝鸡 721013%潍坊医学院药学院, 山东潍坊 26105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凌 712100 12.10.2021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0496-3490
DOI10.3724/SP.J.1006.2021.04226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旱区作物间作系统是优化作物群体质量、提高产量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从产量构成因子角度探讨作物间作竞争优势机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设置3个大豆密度梯度和4个种植比例(玉米与大豆以2:0、0:2、2:2和2:4间作),分析间作系统的作物竞争指数、产量构成和最终产量的差异性变化,探讨间作群体产量增加的作物竞争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密度和种植比例组合下的间作系统产量提高14%~23%.玉米的实际产量损失大于0,大豆的实际产量损失小于0.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穗重、穗长、穗粗、穗粒重、轴重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单作;除结荚长度和主茎节间长度外,间作系统中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总粒数、单株有效粒数、主茎节数和百粒重低于单作或与单作间无显著差异.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竞争比率大于1,大豆的竞争比率小于1,在3种大豆密度下玉米和大豆的竞争比率分别为2.08、1.84、1.68和0.49、0.56、0.63,表明随着大豆密度的增加,间作中玉米的竞争比率增加的同时大豆的竞争比率降低.玉米的侵占力大于0,大豆的侵占力小于0.玉米产量与轴重、千粒重、穗重、穗粒重、穗长、行粒数呈正相关关系,与秃尖长呈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直接作用中,穗粒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最大(2.18);间接作用中,轴重、千粒重通过每穗粒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较大(1.64和1.58).综上所述,大豆间作玉米有间作优势,间作优势来源于每穗粒重.
ISSN:0496-3490
DOI:10.3724/SP.J.1006.2021.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