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
X825; 探明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增加农田土壤碳汇、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2022年采样实测的0~60 cm各层SOCD数据,采用3D概念模型、Mantel test、地理加权回归、地理探测器模型开展SOCD空间变异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SOCD的影响程度及各因素间交互后的作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SOCD在空间上呈自表层向深层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0~15cm 土层的SOCD显著高于30~60 cm(P<0.05),0~60 cm 土层的有机...
Saved in:
Published in | 农业工程学报 Vol. 40; no. 9; pp. 119 - 127 |
---|---|
Main Authors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淮南 232001%北京市密云区土肥工作站,北京 101500%北京市耕地建设保护中心,北京 100020
01.05.2024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02-6819 |
DOI | 10.11975/j.issn.1002-6819.202312032 |
Cover
Summary: | X825; 探明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增加农田土壤碳汇、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2022年采样实测的0~60 cm各层SOCD数据,采用3D概念模型、Mantel test、地理加权回归、地理探测器模型开展SOCD空间变异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SOCD的影响程度及各因素间交互后的作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SOCD在空间上呈自表层向深层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0~15cm 土层的SOCD显著高于30~60 cm(P<0.05),0~60 cm 土层的有机碳储量约为10.80 Tg.2)土壤含水率、土壤亚类、地形部位分别对0~15、15~60、45~60 cm 土层的SOCD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土壤亚类、土壤母质、土壤质地、地形部位与SOCD的空间关联性较强,关联程度自表层向下逐渐增大.3)各重要因子交互后对研究区SOCD的解释能力呈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关系,土壤亚类与其他各因子交互后对SOCD的解释能力提升最为突出.今后研究区内开展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等相关研究时应尽可能综合考虑多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其中土壤亚类(土壤类型)可作为重点指标.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农田资源空间结构,制定农田固碳增汇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
---|---|
ISSN: | 1002-6819 |
DOI: | 10.11975/j.issn.1002-6819.202312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