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高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交换和蒸散研究

若尔盖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该地区地面水热通量观测数据非常缺乏.本研究基于涡动相关法,于2013年1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利用三维超声风温仪和红外开路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在若尔盖高原一典型高寒草甸开展周年通量观测,以揭示其地表能量交换和蒸散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地表能量通量各组分呈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年均值分别为94.5、21.0、51.8和1.2W·m-2.非生长季感热稍占优势,生长季潜热占绝对主导地位,波文比全年平均值为0.70,能量平衡闭合率年平均值为0.77.辐射是感热通...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农业气象 Vol. 42; no. 8; pp. 642 - 656
Main Authors 郭小璇, 王凯, 李磊, 张寒, 马磊, 姚志生, 张伟, 胡正华, 郑循华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20.08.2021
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气象与气候研究所大气环境研究部,加尔米施-帕滕基兴 82467,德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应用气象学院,南京 21004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河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石家庄05002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应用气象学院,南京 210044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0-6362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1.08.002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若尔盖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该地区地面水热通量观测数据非常缺乏.本研究基于涡动相关法,于2013年1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利用三维超声风温仪和红外开路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在若尔盖高原一典型高寒草甸开展周年通量观测,以揭示其地表能量交换和蒸散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地表能量通量各组分呈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年均值分别为94.5、21.0、51.8和1.2W·m-2.非生长季感热稍占优势,生长季潜热占绝对主导地位,波文比全年平均值为0.70,能量平衡闭合率年平均值为0.77.辐射是感热通量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潜热通量则受温度、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共同影响.日蒸散量变化范围为0.12~5.09mm·d-1,全年平均值为1.82mm·d-1.非生长季蒸散主要受土壤表面导度因子控制,生长季则由辐射主导,土壤和植被表面导度因子为次要影响因素.在季节尺度上,蒸散的变化取决于降水分布,全年降水和蒸散量分别为682.7mm和673.6mm,其中生长季分别占全年总量的84%和82%.6-7月降水匮乏抑制了蒸散,此时土壤储水成为蒸散的主要水源,从全年看,降水基本都以蒸散的方式返回大气.与青藏高原上同类观测研究相比,地表能量通量和蒸散都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但观测到的年平均波文比和年蒸散量最大,气温、降水、地表植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这一结果.研究数据可作为地面验证资料,用于若尔盖地区陆面模式参数化方案的优化和卫星遥感反演资料的校验.
ISSN:1000-6362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21.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