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活动性滑坡识别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P642.22; 成都平原向西至松潘-甘孜褶皱带完成了从平原到高山峡谷区的转变,区域内起伏落差巨大,地势奇峻,河流下切侵蚀严重,构造活动频繁,地震频发,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众多.文章利用覆盖全区的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以及重点区域的ALOS-2数据进行InSAR技术处理,结合GIS空间分析,对研究区活动性滑坡进行早期识别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的探索,再辅以部分野外调查佐证,获得了以下认识:研究区滑坡集中分布地区按其诱因可分为水库蓄水诱发灾害区(黑水县毛尔盖水库)、震后破碎山体灾害区(茂县岷江与黑水沟交界、汶川至理县一带、九寨沟至石鸡坝镇一线)和重要河流灾害区(舟曲、腊子口镇、小金县和...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地质力学学报 Vol. 29; no. 1; pp. 111 - 126
Main Authors 刘星洪, 姚鑫, 杨波, 汤文坤, 周振凯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01.02.2023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自然资源部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云南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4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6-6616
DOI10.12090/j.issn.1006-6616.2022024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P642.22; 成都平原向西至松潘-甘孜褶皱带完成了从平原到高山峡谷区的转变,区域内起伏落差巨大,地势奇峻,河流下切侵蚀严重,构造活动频繁,地震频发,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众多.文章利用覆盖全区的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以及重点区域的ALOS-2数据进行InSAR技术处理,结合GIS空间分析,对研究区活动性滑坡进行早期识别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的探索,再辅以部分野外调查佐证,获得了以下认识:研究区滑坡集中分布地区按其诱因可分为水库蓄水诱发灾害区(黑水县毛尔盖水库)、震后破碎山体灾害区(茂县岷江与黑水沟交界、汶川至理县一带、九寨沟至石鸡坝镇一线)和重要河流灾害区(舟曲、腊子口镇、小金县和丹巴县);区域内活动性滑坡主要分布于千枚岩等变质岩和泥页岩等碎屑岩中;主要地形范围为坡向南东、东、北东向,坡度15°~40°,高程区间1000~3000m,相对高差>1000m;主要分布断裂有岷江断裂、玛曲-荷叶断裂、光盖山-迭山北麓断裂和茂汶-汶川断裂.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的结合,使得有效观测区域提高到研究区面积的73.41%.在川西高原区ALOS-2数据相对优于Sentinel-1A数据,ALOS-2和Sentinel-1A数据在九寨沟和茂县重叠区识别的结果重合率为58.7%和44.8%,识别数量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98倍和1.39倍.
ISSN:1006-6616
DOI:10.12090/j.issn.1006-6616.2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