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20年深圳湾河床冲淤特性及驱动机制
TV14; 明晰海湾冲淤变化规律与演变模式对城市化河口湾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湾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2020年深圳湾高程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冲淤变化定量评估等方法开展年际冲淤变化特征、淤积模式研究,探讨冲淤变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深圳湾整体成淤积态势,内湾年淤积量为 67.54万m3(平均淤积厚度为 1.5 cm/a),外湾年淤积量为 35.22万m3(平均淤积厚度为 0.98 cm/a);深槽-浅滩界面区域淤积是内湾的主要演变模式,但随着潮滩淤长,该模式逐渐减弱趋于平衡,外湾以深槽区域淤积为主;内湾南槽逐渐萎缩,由"宽窄型"向"等宽型...
Saved in:
Published in | 水科学进展 Vol. 35; no. 6; pp. 947 - 959 |
---|---|
Main Authors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11
01.11.2024
水利部珠江河口治理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11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01-6791 |
DOI | 10.14042/j.cnki.32.1309.2024.06.008 |
Cover
Summary: | TV14; 明晰海湾冲淤变化规律与演变模式对城市化河口湾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湾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2020年深圳湾高程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冲淤变化定量评估等方法开展年际冲淤变化特征、淤积模式研究,探讨冲淤变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深圳湾整体成淤积态势,内湾年淤积量为 67.54万m3(平均淤积厚度为 1.5 cm/a),外湾年淤积量为 35.22万m3(平均淤积厚度为 0.98 cm/a);深槽-浅滩界面区域淤积是内湾的主要演变模式,但随着潮滩淤长,该模式逐渐减弱趋于平衡,外湾以深槽区域淤积为主;内湾南槽逐渐萎缩,由"宽窄型"向"等宽型"转变,伴随着喇叭口顶点位置西移、河控范围向下游延伸;潮流作用下的外界(伶仃洋)来沙是深圳湾淤积的主要来源,潮汐动力为主导的动力地貌相互作用是深圳湾演变的驱动机制,而极端天气下的伶仃洋动力格局显著影响深圳湾的冲淤变化.深圳湾治理须顺应以潮流为主导的外界来沙淤积模式. |
---|---|
ISSN: | 1001-6791 |
DOI: | 10.14042/j.cnki.32.1309.2024.06.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