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残留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形成机制探讨

P931.5; 文章探讨了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及形成机制,为查清桂林岩溶地貌发育演化过程提供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地层、地貌的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区内构造发展史、岩相古地理环境变化及岩溶水文地貌过程等要素,对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形成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认为:三叠纪地层和白垩纪地层覆盖于泥盆纪地层之上,中间缺失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其原因是中三叠世时期地壳抬升,三叠系上统和二叠系被剥蚀殆尽,在侏罗纪研究区处于剥蚀期,导致两个时期地层缺失;而三叠系、白垩系残余地层分布在泥盆系形成的洼地、谷地、洞穴、山腰及山顶等地,主要是区内在中三叠世、...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岩溶 Vol. 40; no. 5; pp. 805 - 814
Main Authors 罗书文, 吕勇, 吴克华, 邓亚东, 杨桃, 潘明, 傅良同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1 01.10.2021
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1%贵阳市第十二中学,贵州 贵阳 550002%黔南景区溶洞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中心,贵州 都匀 558000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 541004%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 541004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1-4810
DOI10.11932/karst20210507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P931.5; 文章探讨了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及形成机制,为查清桂林岩溶地貌发育演化过程提供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地层、地貌的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区内构造发展史、岩相古地理环境变化及岩溶水文地貌过程等要素,对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形成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认为:三叠纪地层和白垩纪地层覆盖于泥盆纪地层之上,中间缺失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其原因是中三叠世时期地壳抬升,三叠系上统和二叠系被剥蚀殆尽,在侏罗纪研究区处于剥蚀期,导致两个时期地层缺失;而三叠系、白垩系残余地层分布在泥盆系形成的洼地、谷地、洞穴、山腰及山顶等地,主要是区内在中三叠世、侏罗纪时代古岩溶发育的天坑、洼地、谷地和洞穴等负地形,为晚三叠世和白垩纪沉积提供空间;现代岩溶地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岩溶负地貌将上覆地层向纵深方向携带,从而形成不同常理的地层接触关系;同时,这些负地形为堆积或沉积在内的三叠纪、白垩纪地层提供了免受剥蚀场所,使其残留至今.
ISSN:1001-4810
DOI:10.11932/karst202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