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碳收支精细化核算与时空特征分析

P237; 探索精细化的土地利用碳收支核算方法,分析当前低碳国土空间格局状况,对于推动土地低碳利用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地理大数据精细化核算了 2008-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收支,并对其时空趋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①从时序上看,土地利用碳排放逐年上升,碳汇量年度变化较小;其中,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最大的碳源;农业用地已实现碳达峰;生态用地碳汇量目前仅能抵消7%左右的碳排放;土壤碳库多数年份表现为净碳损失.②从空间上看,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锁定效应较强;碳排放总量方面,建设用地碳排放高值城市多以资源型、经济发达城市为主;农业用地碳排放高值区主...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测绘学报 Vol. 53; no. 8; pp. 1480 - 1492
Main Authors 李佳, 焦利民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25.09.2024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1-1595
DOI10.11947/j.AGCS.2024.20230324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P237; 探索精细化的土地利用碳收支核算方法,分析当前低碳国土空间格局状况,对于推动土地低碳利用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地理大数据精细化核算了 2008-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收支,并对其时空趋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①从时序上看,土地利用碳排放逐年上升,碳汇量年度变化较小;其中,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最大的碳源;农业用地已实现碳达峰;生态用地碳汇量目前仅能抵消7%左右的碳排放;土壤碳库多数年份表现为净碳损失.②从空间上看,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锁定效应较强;碳排放总量方面,建设用地碳排放高值城市多以资源型、经济发达城市为主;农业用地碳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生态用地高碳汇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及东南地区;土壤碳库碳损失量整体上东部较高,西部较低;③基于土地利用分析城市碳达峰状态,结果表明碳达峰在任何类型城市都有可能实现,主动达峰、被动达峰、平台期、未达峰城市数量分别占比10%、5%、31%及54%,城市层面的碳达峰压力仍然巨大.未来可以基于地理大数据,推动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用地类型碳收支情况制定低碳土地利用转型策略,助力实现低碳国土空间优化与碳中和.
ISSN:1001-1595
DOI:10.11947/j.AGCS.2024.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