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21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8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肝组织病理学检查、ATP7B基因检测结果。根据损伤部位不同区分临床类型。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83例WD患者中,男女比例1∶ 1.075;发病年龄最小为3岁,平均(21.16±14.87)岁,其中≤18岁者39例(46.99%);以肝损伤为首发表现者(肝型)为主(63.86%),31例(37.35%)患者就诊时已进展为肝硬化,5例(6.2%)患者以急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就诊。角膜K-F环阳性62例(74.69%),其中肝...
Saved in:
| Published in | Linchuang gandanbing zazhi Vol. 38; no. 8; pp. 1843 - 1846 |
|---|---|
| Main Authors | , ,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 Language | Chinese |
| Published |
Changchun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01.08.2022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石家庄050051 |
| Subjects |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 ISSN | 1001-5256 2097-3497 |
| DOI | 10.3969/j.issn.1001-5256.2022.08.023 |
Cover
| Summary: | 目的 总结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21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8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肝组织病理学检查、ATP7B基因检测结果。根据损伤部位不同区分临床类型。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83例WD患者中,男女比例1∶ 1.075;发病年龄最小为3岁,平均(21.16±14.87)岁,其中≤18岁者39例(46.99%);以肝损伤为首发表现者(肝型)为主(63.86%),31例(37.35%)患者就诊时已进展为肝硬化,5例(6.2%)患者以急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就诊。角膜K-F环阳性62例(74.69%),其中肝型患者K-F环阳性率为66.04%;血铜蓝蛋白下降79例(95.18%),24 h尿铜升高73例(87.95%)。25例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及脂变,以及铜颗粒沉积。25例ATP7B基因检测结果中,突变位点以外显子8的c.2333G>T/p.R778L最为常见。 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以肝病表现为主,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24 h尿铜指标均有一定局限性。诊断不明时,应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和ATP7B基因检测联合分析。 |
|---|---|
| Bibliography: | ObjectType-Article-1 SourceType-Scholarly Journals-1 ObjectType-Feature-2 content type line 14 |
| ISSN: | 1001-5256 2097-3497 |
| DOI: | 10.3969/j.issn.1001-5256.2022.08.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