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理念下数字赋能社区韧性治理的实现机制与优化路径
人民城市的理念导向、风险社会的外部冲击以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推动着社区治理的范式转化和效能提升,加强韧性治理成为社区应对风险和为民而治的实践选择。数字技术如何增强社区治理韧性、韧性治理如何提升居民满意度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重要命题。数字技术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手段,需要在刚性技术与柔性治理、社区治理人民性和技术韧性之间建立平衡关系,存在人民为主与人民为本互通的“善治”逻辑、治理效能与韧性水平互融的“良治”逻辑和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互嵌的“智治”逻辑。采用协同治理模型(SFIC)框架分析社区韧性治理现实应用场景,发现治理要素运行中存在社会韧性治理的协同参与机制、空间互动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情感认...
Saved in:
Published in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44; no. 3; pp. 115 - 124 |
---|---|
Main Authors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西安交通大学
25.05.2024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08-245X |
DOI | 10.15896/j.xjtuskxb.202403011 |
Cover
Summary: | 人民城市的理念导向、风险社会的外部冲击以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推动着社区治理的范式转化和效能提升,加强韧性治理成为社区应对风险和为民而治的实践选择。数字技术如何增强社区治理韧性、韧性治理如何提升居民满意度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重要命题。数字技术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手段,需要在刚性技术与柔性治理、社区治理人民性和技术韧性之间建立平衡关系,存在人民为主与人民为本互通的“善治”逻辑、治理效能与韧性水平互融的“良治”逻辑和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互嵌的“智治”逻辑。采用协同治理模型(SFIC)框架分析社区韧性治理现实应用场景,发现治理要素运行中存在社会韧性治理的协同参与机制、空间互动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情感认同机制,也客观上存在主体技术选择差异、空间规划管理不足、技术治理权力失范、过度强调技术理性等治理困境。突破困境提升治理效能,社区韧性治理需要从党建引领、空间拓展、技术规制和情感塑造四方面进行优化,努力建设韧性、开放、安全、智慧的人民型社区。 |
---|---|
ISSN: | 1008-245X |
DOI: | 10.15896/j.xjtuskxb.202403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