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教育行为”:概念释义、问题检视与治理方略

教师“反教育行为”是发生在教师身上的一种远离教育本质、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的偏差与失范行为。教师“反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失真、失当、失误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教师职业角色异化、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本来面目被改写、正常师生关系被扭曲。对教师“反教育行为”进行纠偏和校正,是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教师“反教育行为”的治理在治理理念上应坚持立德树人,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在治理向度上应从教师“反教育行为”的成因发掘中寻求新视角,从“促进教育回归本质”的价值认同中找寻因变量,从“多元共治”模式的建...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教师教育学报 Vol. 11; no. 5; pp. 70 - 80
Main Authors 史吉海, 史华楠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西南大学 15.09.2024
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学前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2%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扬州大学 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2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2095-8129
DOI10.13718/j.cnki.jsjy.2024.05.008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教师“反教育行为”是发生在教师身上的一种远离教育本质、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的偏差与失范行为。教师“反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失真、失当、失误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教师职业角色异化、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本来面目被改写、正常师生关系被扭曲。对教师“反教育行为”进行纠偏和校正,是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教师“反教育行为”的治理在治理理念上应坚持立德树人,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在治理向度上应从教师“反教育行为”的成因发掘中寻求新视角,从“促进教育回归本质”的价值认同中找寻因变量,从“多元共治”模式的建构中探索契合点;在治理进路上应从“有效性治理”中细化目标定位,从“协同性治理”中调配主体合作,从“复杂性治理”中加强统筹互动;在治理策略上应以“元治理”“自组织”“参与式”“法治化”运行机制为依托,着力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这既是对传统单一治理方式的理论突破,也是对教师“反教育行为”治理“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ISSN:2095-8129
DOI:10.13718/j.cnki.jsjy.2024.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