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年宁德近岸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文章收集整理2010—2020年发生在宁德近岸海域的赤潮事件,综合分析该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和种类特征,结果表明:(1)近11年来宁德近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6起,年均1.5起;总面积高达1 468 km2,年均133.5 km2;持续时间共169天,年均15.4天。(2)从月份上看,赤潮发生在4—6月,高发期为5月。(3)发生赤潮的种类共有3种甲藻和1种硅藻,其中发生次数、面积和持续天数最高的均为东海原甲藻,其次为米氏凯伦藻,最低为中肋骨条藻。(4)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福宁湾及其周边海域(A区)赤潮次数和持续天数最长,三沙湾外海域(D区)赤潮面积最大,三沙湾内海域(C区)的赤潮种类最多。(5)米氏凯...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海洋开发与管理 Vol. 39; no. 3; pp. 3 - 8
Main Authors 康建华, 黄舒虹, 林毅力, 裴璐璐, 罗肇河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 28.03.2022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
福州大学 福州 350108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5-9857
DOI10.3969/j.issn.1005-9857.2022.03.001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文章收集整理2010—2020年发生在宁德近岸海域的赤潮事件,综合分析该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和种类特征,结果表明:(1)近11年来宁德近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6起,年均1.5起;总面积高达1 468 km2,年均133.5 km2;持续时间共169天,年均15.4天。(2)从月份上看,赤潮发生在4—6月,高发期为5月。(3)发生赤潮的种类共有3种甲藻和1种硅藻,其中发生次数、面积和持续天数最高的均为东海原甲藻,其次为米氏凯伦藻,最低为中肋骨条藻。(4)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福宁湾及其周边海域(A区)赤潮次数和持续天数最长,三沙湾外海域(D区)赤潮面积最大,三沙湾内海域(C区)的赤潮种类最多。(5)米氏凯伦藻引发的有毒赤潮共4次,主要集中在霞浦近岸海域。适宜的温度、盐度、丰富的营养盐和良好的天气是米氏凯伦藻形成赤潮的前提条件。
ISSN:1005-9857
DOI:10.3969/j.issn.1005-9857.2022.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