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海盆磁异常分析及其动力学意义
P318.43%P541; 在南海深海盆分布着大范围规律性很强的条带状磁异常.通过插值切割法对其中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异常进行分析.发现南海深海盆区的磁力异常具有叠加性,西南次海盆主要受约5 km以上的浅部磁源的影响,表现为NE-SW向展布,5 km以下磁异常的展布开始变得模糊,强度也变弱;而东部次海盆不仅受5 km以上的EW向浅部磁源的影响,同时深部磁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方向上也表现为EW向,但是强度随着深度而减弱.由此提出了两海盆地磁异常差异所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西南次海盆的磁源是通过大陆边缘裂谷作用过程形成;而东部次海盆深部和浅部磁异常的磁源具有同时性和相同形成机理,是通过...
Saved in:
Published in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Vol. 30; no. 2; pp. 223 - 229 |
---|---|
Main Authors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2003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7%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08-9497 |
DOI | 10.3321/j.issn:1008-9497.2003.02.024 |
Cover
Summary: | P318.43%P541; 在南海深海盆分布着大范围规律性很强的条带状磁异常.通过插值切割法对其中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异常进行分析.发现南海深海盆区的磁力异常具有叠加性,西南次海盆主要受约5 km以上的浅部磁源的影响,表现为NE-SW向展布,5 km以下磁异常的展布开始变得模糊,强度也变弱;而东部次海盆不仅受5 km以上的EW向浅部磁源的影响,同时深部磁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方向上也表现为EW向,但是强度随着深度而减弱.由此提出了两海盆地磁异常差异所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西南次海盆的磁源是通过大陆边缘裂谷作用过程形成;而东部次海盆深部和浅部磁异常的磁源具有同时性和相同形成机理,是通过海底扩张作用的方式形成的.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南海西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动力学机制和演化历史. |
---|---|
ISSN: | 1008-9497 |
DOI: | 10.3321/j.issn:1008-9497.2003.0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