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典型研究与政策前瞻
以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樊杰研究团队开展的中国相对贫困地区研究为案例,在系统回顾中国相对贫困研究典型进展的基础上,探讨相对贫困地区分布特征、地域功能类型基础和未来反贫困政策举措,为我国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科学应对相对贫困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对相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1)首次采用"相对贫困"概念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攻关研究;(2)助推相对贫困地区成为我国促进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类型区;(3)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前瞻部署扶持相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持久战提供科学依据.相对贫困地区的变化特征和地...
Saved in:
| Published in | 中国科学院院刊 Vol. 35; no. 10; pp. 1249 - 1263 |
|---|---|
| Main Authors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 Language | Chinese |
| Published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01.10.202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 |
| Subjects |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 ISSN | 1000-3045 |
| DOI | 10.16418/j.issn.1000-3045.20201008001 |
Cover
| Summary: | 以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樊杰研究团队开展的中国相对贫困地区研究为案例,在系统回顾中国相对贫困研究典型进展的基础上,探讨相对贫困地区分布特征、地域功能类型基础和未来反贫困政策举措,为我国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科学应对相对贫困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对相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1)首次采用"相对贫困"概念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攻关研究;(2)助推相对贫困地区成为我国促进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类型区;(3)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前瞻部署扶持相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持久战提供科学依据.相对贫困地区的变化特征和地域类型基础分析表明,我国相对贫困人口规模长期维持在2亿人左右,集中分布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同时,在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体的地域功能类型基础下,受自然承载力约束,相对贫困地区的有发展条件区和不具备发展条件区并存.文章由此提出在更高起点推动相对贫困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政策建议:(1)全局视角开展人地系统优化调控和空间治理,稳筑国家国防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社会安全防线;(2)对有发展条件的,通过机制创新将资源和生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破解"路径依赖"下的代际转移和"马太效应"下的区际剥脱;(3)对不具备发展条件的,稳步推动自然承载力卸载减负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同时,综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
|---|---|
| ISSN: | 1000-3045 |
| DOI: | 10.16418/j.issn.1000-3045.20201008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