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
基于构建的合成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集,模拟了2005—2019年中国286个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利用MGWR模型从时空异质性视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MGWR模型更适合于分析中国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2)总体上,经济发展与能源强度对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产业升级和人口密度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外商投资、人口规模及绿色创新则呈现互异性影响模式。(3)具体地,各因素影响效果都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经济发展的正效应由东到西、由南到北依次增强;能源强度呈现出以中部地区城市为中心向周围辐散式递减的正效应;产业升级负向影响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等区域,而...
Saved in:
| Published in | 世界地理研究 Vol. 33; no. 8; pp. 102 - 116 |
|---|---|
| Main Authors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 Language | Chinese |
| Published |
中国地理学会
15.08.2024
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022 |
| Subjects |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 ISSN | 1004-9479 |
| DOI |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252 |
Cover
| Summary: | 基于构建的合成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集,模拟了2005—2019年中国286个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利用MGWR模型从时空异质性视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MGWR模型更适合于分析中国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2)总体上,经济发展与能源强度对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产业升级和人口密度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外商投资、人口规模及绿色创新则呈现互异性影响模式。(3)具体地,各因素影响效果都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经济发展的正效应由东到西、由南到北依次增强;能源强度呈现出以中部地区城市为中心向周围辐散式递减的正效应;产业升级负向影响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等区域,而低值区则位于广西、贵州、云南及海南等省份;在东北地区城市,人口密度的负向影响强度偏低;外商投资负向影响呈由西到东增强趋势;人口规模影响模式由互异性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正向影响由东北向西南地区梯度递减;绿色创新影响模式由负向影响转变为互异性影响,正向影响区域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 |
|---|---|
| ISSN: | 1004-9479 |
| DOI: |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