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及蛋白體學於生殖醫學之應用

西元1966年科學家首次成功建立胎兒羊水細胞染色體核型圖,開啟了產前胎兒遺傳學的發展歷史,自此之後,各式各樣的產前診斷技術相繼被開發出來,像是母體血清生化蛋白質指標、螢光原位雜合分析、聚合酶鏈鎖反應、基因序列定序,以及近期應用廣泛的基因晶片等等。而隨著臨床檢驗資訊的累積及基因體資料庫的建立,人類基因體與蛋白體學則逐漸成為目前大多數遺傳檢驗技術發展的基礎,例如微陣列基因晶片,從一開始晶片探針的設計到最後的染色體套數分析,均需仰賴基因體與遺傳資訊學知識的交相運用,才能提升產前(乃至胚胎著床前)遺傳檢驗的正確性。而近來,科學家發現懷孕媽媽的血液中存有微量的游離胎兒DNA,提供了發展高安全性之非侵入式...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台灣醫學 Vol. 17; no. 6; pp. 645 - 651
Main Authors 尤恩民(En-Min You), 林文祥(Wen-Hsiang Lin), 馬國欽(Gwo-Chin Ma), 陳明(Ming Chen)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台灣 臺灣醫學會 25.11.2013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28-1916
DOI10.6320/FJM.2013.17(6).09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西元1966年科學家首次成功建立胎兒羊水細胞染色體核型圖,開啟了產前胎兒遺傳學的發展歷史,自此之後,各式各樣的產前診斷技術相繼被開發出來,像是母體血清生化蛋白質指標、螢光原位雜合分析、聚合酶鏈鎖反應、基因序列定序,以及近期應用廣泛的基因晶片等等。而隨著臨床檢驗資訊的累積及基因體資料庫的建立,人類基因體與蛋白體學則逐漸成為目前大多數遺傳檢驗技術發展的基礎,例如微陣列基因晶片,從一開始晶片探針的設計到最後的染色體套數分析,均需仰賴基因體與遺傳資訊學知識的交相運用,才能提升產前(乃至胚胎著床前)遺傳檢驗的正確性。而近來,科學家發現懷孕媽媽的血液中存有微量的游離胎兒DNA,提供了發展高安全性之非侵入式產前遺傳檢測一個嶄新的研究方向,此檢測結合具高通量效能的次世代定序技術,預計將成為未來人類生殖醫學上重要的遺傳檢測技術發展平台。
ISSN:1028-1916
DOI:10.6320/FJM.2013.17(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