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秩有禮、觀象制文-戰國儒家的德之體驗及禮文化成

戰國時期「德」之觀念統合並轉化了古典「德」之義涵,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透過戰國時期儒者對「德」之主張,思考其時「德」具有統合天、人的豐富義涵,其將原始天命具體化為禮文,並落實於修身實踐,同時也深刻牽動著心性、德行、倫理、教化等重要課題。本文首先說明得天命的重要象徵具體化為禮文。第二部分探討聖人如何體會天地之德,從而制作禮文。透過聞觀天文、天象、音律以確立時空秩序而展開修身以及教化等課題。再者,探討德之生化、流動性如何展現於意象、文、辭間,即比德與法行說。文中說明其時對於天地之德的領會不在於形上道體的探求或知識的興趣,而具體落實於人倫日用間,在「有與始無與終」的為學中,以達到比德為學、...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清華學報 Vol. 47; no. 3; pp. 433 - 471
Main Author 林素娟(Lin Su-chuan)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台灣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01.09.2017
國立清華大學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0577-9170
DOI10.6503/THJCS.2017.47(3).01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戰國時期「德」之觀念統合並轉化了古典「德」之義涵,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透過戰國時期儒者對「德」之主張,思考其時「德」具有統合天、人的豐富義涵,其將原始天命具體化為禮文,並落實於修身實踐,同時也深刻牽動著心性、德行、倫理、教化等重要課題。本文首先說明得天命的重要象徵具體化為禮文。第二部分探討聖人如何體會天地之德,從而制作禮文。透過聞觀天文、天象、音律以確立時空秩序而展開修身以及教化等課題。再者,探討德之生化、流動性如何展現於意象、文、辭間,即比德與法行說。文中說明其時對於天地之德的領會不在於形上道體的探求或知識的興趣,而具體落實於人倫日用間,在「有與始無與終」的為學中,以達到比德為學、崇德廣業的理想。
ISSN:0577-9170
DOI:10.6503/THJCS.2017.4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