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客」為「主」:白褲瑤村民影像小組的紀錄及其反思
我們對於當代中國紀實性音像的發展,大多仍侷限於所謂獨立紀錄片或新紀錄片運動的認識,較少為人所關注的正是西南邊疆的鄉村影像及其教育。所謂的「鄉村影像」,在臺灣被稱之為「社區影像」,皆是基於「參與式影像」的主體性,也就是試圖將攝影機的權力讓渡給原本的被攝者,使無聲的人得以發聲,且形成自己的眼光,並以影像作為社區或族群內外溝通的媒介。本文即是以西南邊疆鄉村影像及其教育的發展脈絡為本,尤其是廣西白褲瑤村民影像小組作為個案研究,進一步探討它對於紀實性音像可能帶來的反思性。由於西南邊疆的鄉村影像及其教育,強調一個從紀錄、文本到觀看的文化生產之迴圈,因此,在紀錄關係上,它在單一的取材之外,開啟了多元的可能性...
Saved in:
Published in | 新聞學研究 no. 144; pp. 97 - 141 |
---|---|
Main Author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台灣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01.07.2020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16-1007 |
DOI | 10.30386/MCR.202007_(144).0003 |
Cover
Summary: | 我們對於當代中國紀實性音像的發展,大多仍侷限於所謂獨立紀錄片或新紀錄片運動的認識,較少為人所關注的正是西南邊疆的鄉村影像及其教育。所謂的「鄉村影像」,在臺灣被稱之為「社區影像」,皆是基於「參與式影像」的主體性,也就是試圖將攝影機的權力讓渡給原本的被攝者,使無聲的人得以發聲,且形成自己的眼光,並以影像作為社區或族群內外溝通的媒介。本文即是以西南邊疆鄉村影像及其教育的發展脈絡為本,尤其是廣西白褲瑤村民影像小組作為個案研究,進一步探討它對於紀實性音像可能帶來的反思性。由於西南邊疆的鄉村影像及其教育,強調一個從紀錄、文本到觀看的文化生產之迴圈,因此,在紀錄關係上,它在單一的取材之外,開啟了多元的可能性;在文本的美學上,從自然環境與傳統文化的記錄開始,衍生了社會變遷與視覺權力的觀察,並發展出檔案化與垂直性的方法;而在觀看的政治上,它更藉此改變了社區或族群原本對於攝影機的觀點,進一步認識到影像作為集體記憶的意義。 |
---|---|
ISSN: | 1016-1007 |
DOI: | 10.30386/MCR.202007_(144).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