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外江戲的傳播組織:新加坡餘娛儒樂社

為了突顯傳播戲曲文化的組織在戲曲傳播過程中的關鍵性地位,本文將討論傳播戲曲文化的組織,也就是傳播的主體(誰在傳播?),對於戲曲傳播的影響。本文認為被傳播的戲曲劇種、傳播的方式、傳播的對象和所欲達成的傳播效果等,都和傳播主體—文化組織脫離不了干係。本文以1960年代以前流傳於新加坡潮州社群的外江戲為研究對象,透過該劇種在新加坡潮州社群中歷時性的發展脈絡,分析傳播外江戲的組織—業餘儒樂社,對於劇種內涵的形塑和發展。文章根據歷史文獻、劇本資料和口述歷史等材料,透過傳播主體潮州儒樂社自身角色的定位、樂社的外江戲╱外江樂的傳授、外江戲的觀眾等三個面向,勾勒出戲曲文化從文化母體(中國)到移植地(新加坡)的...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民俗曲藝 no. 191; pp. 71 - 108
Main Author 余淑娟(Sok-Kiang Yee)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台灣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01.03.2016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25-1383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為了突顯傳播戲曲文化的組織在戲曲傳播過程中的關鍵性地位,本文將討論傳播戲曲文化的組織,也就是傳播的主體(誰在傳播?),對於戲曲傳播的影響。本文認為被傳播的戲曲劇種、傳播的方式、傳播的對象和所欲達成的傳播效果等,都和傳播主體—文化組織脫離不了干係。本文以1960年代以前流傳於新加坡潮州社群的外江戲為研究對象,透過該劇種在新加坡潮州社群中歷時性的發展脈絡,分析傳播外江戲的組織—業餘儒樂社,對於劇種內涵的形塑和發展。文章根據歷史文獻、劇本資料和口述歷史等材料,透過傳播主體潮州儒樂社自身角色的定位、樂社的外江戲╱外江樂的傳授、外江戲的觀眾等三個面向,勾勒出戲曲文化從文化母體(中國)到移植地(新加坡)的現象,以及該文化到移居地後的發展和演變。
ISSN:1025-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