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長期林地之土壤性質與有機碳量蓄積

平地造林是目前積極推動的政策之一,不過,我們對平地經長期造林後的土壤性質與土壤有機碳的蓄積所知仍甚少,也無實際的例子可證明。本研究藉由調查長期果園廢耕地與造林地,以實際林地資料協助評估平地長期林地可能的土壤性質與碳蓄積量,同時並比較鄰近長期耕作農地土壤,利用土壤有機物粒徑分離及粘土礦物鑑定等分析方式,探討林地土壤有機碳量的蓄積機制及其相較於農地土壤的增加碳量。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林地與鄰近農地土壤性質間呈現顯著性差異,林地土壤一般有較低的土壤pH值與總體密度,較高的有機碳(氮)濃度、單位面積碳(氮)儲存量與碳氮比。不過,個別農地的管理與施肥,特別是水稻田土壤本身的較低土壤總體密度與較高有機碳(氮)...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臺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 Vol. 49; no. 5; pp. 260 - 274
Main Authors 林映儒(Ying-Ru Lin), 鄭智馨(Chih-Hsin Cheng), 曾聰堯(Tsung-Yao Tseng), 王尚禮(Shan-Li Wang), 郭鴻裕(Horng-Yuh Guo)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台灣 臺灣農業化學會&臺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 01.10.2011
中國農業化學會/中華民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605-2471
DOI10.6578/TJACFS.2011.029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平地造林是目前積極推動的政策之一,不過,我們對平地經長期造林後的土壤性質與土壤有機碳的蓄積所知仍甚少,也無實際的例子可證明。本研究藉由調查長期果園廢耕地與造林地,以實際林地資料協助評估平地長期林地可能的土壤性質與碳蓄積量,同時並比較鄰近長期耕作農地土壤,利用土壤有機物粒徑分離及粘土礦物鑑定等分析方式,探討林地土壤有機碳量的蓄積機制及其相較於農地土壤的增加碳量。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林地與鄰近農地土壤性質間呈現顯著性差異,林地土壤一般有較低的土壤pH值與總體密度,較高的有機碳(氮)濃度、單位面積碳(氮)儲存量與碳氮比。不過,個別農地的管理與施肥,特別是水稻田土壤本身的較低土壤總體密度與較高有機碳(氮)濃度與碳氮比,則會改變這樣的趨勢;農地的肥料施用,也會造成個別樣區土壤交換性鹽基、陽離子交換容量與有效性磷含量的改變。若以調查樣區為基準,長期林地表層0-20cm土壤平均可較鄰近農地增加7.8 ton C ha^(-1)土壤有機碳儲存量,但增加儲存碳量以活性大的土壤有機碳為主,僅有部分林地土壤有機碳可轉變至穩定且活性低的惰性土壤有機碳。林地土壤平均每年約可增加土壤有機碳量為0.34 ton C ha^(-1)y^(-1),這樣的結果相當接近全球農地轉作林地的年平均增加土壤有機碳量(0.3 ton ha^(-1)y^(-1))。在現有平地造林政策下,二萬五千公頃的平地造林面積預期將可增加1.9×10^5噸土壤有機碳量。
ISSN:1605-2471
DOI:10.6578/TJACFS.20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