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個案管理對失智者問題行為及家庭照顧者困擾、自我效能、憂鬱、負荷和健康促進行為之成效

背景:失智家庭照護較缺少理論基礎及長期追蹤的多元個案管理。目的:以Pearlin照護壓力過程模式為基礎,探討早至中期失智家庭的多元個案管理對失智者問題行為、照顧者困擾、自我效能、憂鬱、負荷和健康促進行為之成效。方法:採雙組單盲隨機對照試驗,於北台灣3家地區醫院失智症門診收集76對失智者及照顧者,隨機分配至實驗組39對、對照組37對。實驗組接受4個月介入,包含2次家訪(或門診訪)及2次電訪,內容包含評估、衛教、諮商、支持、轉介、使用長照2.0資源。對照組接受常規照護和2次社交電訪。資料收集為前測(T0),介入後第4(T1)、6(T2)、12(T3)個月後測,以廣義估計方程式驗證成效。結果:以對照...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護理雜誌 Vol. 69; no. 5; pp. 68 - 85
Main Authors 吳姵誼(Pei-Yi WU), 彭立民(Li-Min PENG), 戴秋美(Chiu-Mei TAI), 魏碧美(Pi-Mei WEI), 黃秀梨(Hsiu-Li HUANG), 徐文俊(Wen-Chuin HSU), 李淑花(Shwu-Hua LEE), 邱逸榛(Yi-Chen CHIU)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台灣 台灣護理學會 01.10.2022
社團法人臺灣護理學會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0047-262X
DOI10.6224/JN.202210_69(5).09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背景:失智家庭照護較缺少理論基礎及長期追蹤的多元個案管理。目的:以Pearlin照護壓力過程模式為基礎,探討早至中期失智家庭的多元個案管理對失智者問題行為、照顧者困擾、自我效能、憂鬱、負荷和健康促進行為之成效。方法:採雙組單盲隨機對照試驗,於北台灣3家地區醫院失智症門診收集76對失智者及照顧者,隨機分配至實驗組39對、對照組37對。實驗組接受4個月介入,包含2次家訪(或門診訪)及2次電訪,內容包含評估、衛教、諮商、支持、轉介、使用長照2.0資源。對照組接受常規照護和2次社交電訪。資料收集為前測(T0),介入後第4(T1)、6(T2)、12(T3)個月後測,以廣義估計方程式驗證成效。結果:以對照組前測結果為基準,並控制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實驗組於T1、T2,在失智者問題行為中的情緒與精神症狀、社會參與及照顧者困擾、獲得喘息與控制沮喪想法的自我效能、憂鬱、負荷、健康促進行為等成果達顯著差異(p<.05);失智者精神動作調節、照顧者處理干擾行為的自我效能及健康促進行為的營養部分,只在T1達顯著差異(p<.05)。所有的結果變項在T3均無顯著差異。結論/實務應用:本研究的個案管理介入成效可達6個月,能改善失智者的問題行為和照顧者憂鬱、負荷情形和對問題行為所產生的困擾並可提升照顧者的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行為,可作為失智症政策之參考。
ISSN:0047-262X
DOI:10.6224/JN.202210_69(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