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醫院PCI服務量閾值與死亡之關係

目標:過去研究發現,醫師或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服務量與病人結果有關,美國心臟病學院、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學會推薦,醫師與醫院服務量一年最少各為50及200例,以維持治療能力,然過去少有實證研究探討,醫師及醫院PCI服務量與病人結果間關係是否有服務量閾值存在,故本研究目的為決定PCI之醫師及醫院服務量與病人死亡關係間之閾值。方法:資料取自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研究對象為2009年接受PCI之病人,共30,905人。本研究以限制性立方截斷式(restricted cubic splines)模型...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Taiwan gong gong wei sheng za zhi (Taiwan gong gong wei sheng xue hui) Vol. 36; no. 2; pp. 174 - 186
Main Authors 周盈邑(Ying-Yi Chou), 杜裕康(Yu-Kang Tu), 董鈺琪(Yu-Chi Tung)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台灣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15.04.2017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
Taiw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23-2141
DOI10.6288/TJPH201736105127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目標:過去研究發現,醫師或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服務量與病人結果有關,美國心臟病學院、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學會推薦,醫師與醫院服務量一年最少各為50及200例,以維持治療能力,然過去少有實證研究探討,醫師及醫院PCI服務量與病人結果間關係是否有服務量閾值存在,故本研究目的為決定PCI之醫師及醫院服務量與病人死亡關係間之閾值。方法:資料取自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研究對象為2009年接受PCI之病人,共30,905人。本研究以限制性立方截斷式(restricted cubic splines)模型,決定醫師及醫院PCI服務量與30日死亡關係之閾值,以多階層邏輯斯迴歸,控制病人、醫師及醫院特質後,檢測醫師及醫院服務量閾值對30日死亡之影響。 結果:醫師PCI服務量達一年50例後,風險校正後30日死亡率下降趨勢呈現平滑,且病人由醫師執行PCI服務量達50例者醫治,相較未達50例者,有53.6%較低的30日死亡勝算。結論:病人由執行PCI一年達50例之醫師醫治,可降低死亡風險。
Bibliography:ObjectType-Article-1
SourceType-Scholarly Journals-1
ObjectType-Feature-2
content type line 14
ISSN:1023-2141
DOI:10.6288/TJPH20173610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