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自然保护地时空分布特征与高质量发展建议 ——以山东省为例

TU982; [目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自然保护地的时空特征能够深化对其历史进程、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的认识,对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黄河下游1980—2020年设立的自然保护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在发展历程上,研究区自然保护地建设经历了起步探索、稳步发展、规范发展3个阶段,由注重数量增长逐渐转向质量提升.在空间分布上,自然保护地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40年来分布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迁移了88.199 km,自然保护地整体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以鲁中南山...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水土保持研究 Vol. 30; no. 3; pp. 395 - 412
Main Authors 孙金欣, 韩美, 孔祥伦, 魏帆, 王佳炜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358 2023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5-3409
DOI10.13869/j.cnki.rswc.2023.03.051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TU982; [目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自然保护地的时空特征能够深化对其历史进程、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的认识,对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黄河下游1980—2020年设立的自然保护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在发展历程上,研究区自然保护地建设经历了起步探索、稳步发展、规范发展3个阶段,由注重数量增长逐渐转向质量提升.在空间分布上,自然保护地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40年来分布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迁移了88.199 km,自然保护地整体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以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东低山丘陵区最为聚集,分别形成类似除号"÷"和"双峰形"的两个高密度片区.在影响因素上,地形地貌、水热条件、物种多样性、植被覆盖等是影响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资源禀赋等的重要因素;政策导向、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等是导致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结论]为促进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黄河下游地区应依据自然保护地分布格局规划"生态城",发展特色生态旅游,由点及面地整合全域生态资源.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下游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建议.
ISSN:1005-3409
DOI:10.13869/j.cnki.rswc.2023.0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