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小说人物方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以『王朔文集』中的人物对话为对象
王朔作为当代中国小说作家,是中国社会进入新中国后在更加现代化的国家语言规范下成长起来突出代表北京地域的一位。 赵天成,「文学史的导航系统——北京作家住址与当代文学关系刍议」. 多数对于王朔小说语言的研究是从文学和修辞角度进行的。孙云霏 孙云霏, 「现代性焦虑:“新市民”的主体建构及其失败——再议王朔小说」 认为王朔的小说人物是成为新一代“小市民”的“干部子弟”,他们具有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的语言具有了反讽的特点。在王一川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王朔小说人物的语言,与他们的街头争吵、游荡、打群架等(社会)生活行为紧密结合 王一川, 「想像的革命——王朔与王朔主义」 。这是新一代北京“小市民”的非主...
Saved in:
Published in | 중국연구, 100(0) pp. 53 - 77 |
---|---|
Main Authors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중국연구소
01.09.2024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225-8695 2713-5950 |
DOI | 10.18077/chss.2024.100..003 |
Cover
Summary: | 王朔作为当代中国小说作家,是中国社会进入新中国后在更加现代化的国家语言规范下成长起来突出代表北京地域的一位。 赵天成,「文学史的导航系统——北京作家住址与当代文学关系刍议」.
多数对于王朔小说语言的研究是从文学和修辞角度进行的。孙云霏 孙云霏, 「现代性焦虑:“新市民”的主体建构及其失败——再议王朔小说」 认为王朔的小说人物是成为新一代“小市民”的“干部子弟”,他们具有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的语言具有了反讽的特点。在王一川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王朔小说人物的语言,与他们的街头争吵、游荡、打群架等(社会)生活行为紧密结合 王一川, 「想像的革命——王朔与王朔主义」 。这是新一代北京“小市民”的非主流和“底层”社会行为决定的。王朔小说人物所选择的群体人物多数来自于特定的背景,即北京20世纪80年代 根据<表1>的作品发表年份统计可知作品发表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达初,而根据普遍性的文学作品创作期间与作家本人经历的时间关系来看,作者创作的生活素材来源大多数应该处于20世纪80年代。 的青年群体,其中很多是出身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属于具有机关“大院” 大院:指1949年之后北京近郊(主要是复兴路沿线)国家机关、部队、政府部门和大学院校规划构建的办公宿舍院区,不同于传统北京四合院胡同的社区环境,多以前苏联式楼房,宽敞街道构成,是中国国家“单位制”公有制人员的社区。 背景的人群。本文是对王朔80、90年代小说的人物对话中方言特征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了80、90年代时代背景下,使用北京方言的小说人物。因为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言语活动和语言的主体人,也是被研究的对象。小说人物的语言是否可以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客体,有一个可以支持积极性结论的事实是,作品语言中的方言现象是王朔主动性艺术创作的结果。作品中方言的使用与王一川所总结的王朔创作的动机来源相互关联极大 王一川, 「想像的革命——王朔与王朔主义」, 。他的写作几乎是为了赚取稿酬利润,以便维持生计。王朔非常倾向于从生活的环境中汲取灵感,有时几乎是复制生活当中的人和那些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语言。这样的写作有助于在读者市场中吸引特殊群体,从而创造更多销量,于是也就同时造就了大量还原现实和生活语言的作品风格。王一川还指出,王朔作品的北京方言是不同于老舍、邓友梅的那种知识分子文学家对北京现实反应的模式,而是用自己所在群体的,大院式北京话(方言),来勾勒自我形象。 Wang |
---|---|
ISSN: | 1225-8695 2713-5950 |
DOI: | 10.18077/chss.2024.10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