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覆盖还田对大豆耕层物理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黄淮海是我国优质高蛋白大豆主产区,但前茬小麦秸秆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大豆生产.本试验通过研究秸秆免耕覆盖还田下大豆耕层温度、含水量、容重、团粒结构等耕层物理性状以及大豆产量构成因素,试图解析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结构及大豆产量的调控机制,为黄淮海地区大豆高产耕作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肥料处理,设施肥(F:225 kg hm?2)与不施肥(NF);副区为秸秆处理,设免耕秸秆不还田(SR)、免耕秸秆覆盖还田(SM)和免耕秸秆粉碎还田(SC).结果表明:(1)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0 cm内.(2)SM与SC较SR耕层温度分别下降0.21℃和0....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作物学报 Vol. 49; no. 4; pp. 1052 - 1064
Main Authors 吴宗声, 徐彩龙, 李瑞东, 徐一帆, 孙石, 韩天富, 宋雯雯, 吴存祥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北京 100081 12.04.2023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0496-3490
DOI10.3724/SP.J.1006.2023.24051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黄淮海是我国优质高蛋白大豆主产区,但前茬小麦秸秆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大豆生产.本试验通过研究秸秆免耕覆盖还田下大豆耕层温度、含水量、容重、团粒结构等耕层物理性状以及大豆产量构成因素,试图解析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结构及大豆产量的调控机制,为黄淮海地区大豆高产耕作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肥料处理,设施肥(F:225 kg hm?2)与不施肥(NF);副区为秸秆处理,设免耕秸秆不还田(SR)、免耕秸秆覆盖还田(SM)和免耕秸秆粉碎还田(SC).结果表明:(1)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0 cm内.(2)SM与SC较SR耕层温度分别下降0.21℃和0.17℃,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3.18%和9.07%;SM较SR与SC土壤容重分别下降2.61%和2.87%,耕层固相占比分别降低2.60%和3.01%,>2 mm土壤团聚体分别增加6.84%和3.14%.(3)SM与SC较SR单株荚数分别增加22.41%和9.49%,单株粒数分别增加18.20%和7.51%,百粒重分别增加1.18%和2.40%,单株产量分别增加39.16%和18.07%,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增加11.56%和5.43%;SM较SC增产效果显著,施肥对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具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在大豆耕层环境优化与促进产量形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ISSN:0496-3490
DOI:10.3724/SP.J.1006.2023.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