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母质瘤的临床、超声、皮肤镜特征

R739.5; 目的 探讨毛母质瘤的临床表现、超声特征、皮肤镜特征及组织病理特征,以提高该病术前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经外科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毛母质瘤的7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患者(39例女性和36例男性)中发现了 77个毛母质瘤,患者年龄4~79岁,平均年龄(32.2±17.2)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下硬结节;最好发的部位为头面部和颈部(62.3%).73例(97.3%)患者表现为单发皮疹,仅2例患者为多发(2处).术前临床诊断正确率为14.3%(11/77).将34个病灶进行软组织超声...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临床医学 Vol. 30; no. 3; pp. 495 - 501
Main Authors 陈美卿, 邱晓燕, 邱洋洋, 陈雨婷, 黄灵, 林乐武, 高露娟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超声科,厦门 361015 01.06.2023
厦门市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厦门 361015%厦门市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厦门 36101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皮肤科,厦门361015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8-6358
DOI10.12025/j.issn.1008-6358.2023.20221663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R739.5; 目的 探讨毛母质瘤的临床表现、超声特征、皮肤镜特征及组织病理特征,以提高该病术前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经外科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毛母质瘤的7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患者(39例女性和36例男性)中发现了 77个毛母质瘤,患者年龄4~79岁,平均年龄(32.2±17.2)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下硬结节;最好发的部位为头面部和颈部(62.3%).73例(97.3%)患者表现为单发皮疹,仅2例患者为多发(2处).术前临床诊断正确率为14.3%(11/77).将34个病灶进行软组织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32.4%(11/34).超声发现病灶多位于皮下脂肪层(33例,97.1%),呈椭圆形或扁圆形、边界清晰、不均质的低回声团块,可伴点状、斑片状或带状钙化或不伴钙化,大部分不存在低回声晕或后方声影,周边或内部可有彩色血流信号.将9个病灶进行皮肤镜检查,发现血管结构7例(77.8%),包括红色均质结构5例(55.6%)、不规则线状血管结构1例(11.1%)、点状血管结构2例(22.2%),白色均质结构2例(22.2%),灰蓝色无结构区3例(33.3%).组织病理表现为由影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聚集成的边界清楚的真皮或皮下的结节,病变阶段不同镜下表现不同,病程越长可观察到的影细胞数量越多.结论 毛母质瘤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及超声医生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ISSN:1008-6358
DOI:10.12025/j.issn.1008-6358.2023.2022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