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冬季四川盆地一次重度灰霾事件形成机制研究

X513; 深入理解重度灰霾污染事件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对于区域尺度空气质量的管控以及霾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和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MAQ,结合实际观测数据,研究了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7日发生在四川盆地成都地区的一次重度灰霾事件.主要分析了在此污染期间气象要素场的时间变化,PM2.5浓度和通风系数的时空变化,量化了各个物理化学过程对PM2.5的相对贡献以及污染源区的分布,以研究此次重污染霾事件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表明:(1)霾事件期间低温和低风速的环境条件为污染物的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2)盆地北侧的偏北气流和南侧的偏西南气流以及较低的通风...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高原气象 Vol. 43; no. 3; pp. 775 - 789
Main Authors 任鑫冰, 杨显玉, 文军, 王式功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225 28.06.2024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225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成都平原城市气象与环境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四川 成都 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225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0-0534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3.00082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X513; 深入理解重度灰霾污染事件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对于区域尺度空气质量的管控以及霾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和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MAQ,结合实际观测数据,研究了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7日发生在四川盆地成都地区的一次重度灰霾事件.主要分析了在此污染期间气象要素场的时间变化,PM2.5浓度和通风系数的时空变化,量化了各个物理化学过程对PM2.5的相对贡献以及污染源区的分布,以研究此次重污染霾事件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表明:(1)霾事件期间低温和低风速的环境条件为污染物的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2)盆地北侧的偏北气流和南侧的偏西南气流以及较低的通风系数(大气的湍流扩散能力弱)是污染物积累的主要原因,成都地区PM2.5浓度在东北气流的作用下达到峰值.污染物的消散主要是因为偏北气流的加强和较高的通风系数(大气的湍流扩散能力强).(3)此次霾事件中气溶胶过程和排放源的正贡献加强,PM2.5的增加主要在夜间(平流过程和扩散过程的负贡献减弱)且增加幅度更大,使得PM2.5总体上逐渐增加.(4)PSCF和CWT分析表明,在此次霾事件期间,致使成都地区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气流为其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的气流,潜在的污染源区在总体上呈东北-西南向的分布状态.
ISSN:1000-0534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3.0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