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变异及驱动类型划分
为厘清中国西南典型丘陵山区的耕地非粮化态势和提供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等方法探究重庆市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并划分驱动类型。结果表明:2011—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由37.51%上升至42.87%,中度非粮化和高度非粮化区县共增加了14个;空间聚集程度加深,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各区县距中心城区距离是耕地“非粮化”主要的驱动因子,各因子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各区县距中心城区距离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两因子交互对非粮化空间格局的解释力最强。重庆市非粮化驱...
        Saved in:
      
    
          | Published in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Vol. 41; no. 1; pp. 15 - 26 | 
|---|---|
| Main Authors |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 Language | Chinese | 
| Published |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10.01.2024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重庆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重庆 404599%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 401120  | 
| Subjects |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 ISSN | 2095-6819 2095-6819  | 
| DOI | 10.13254/j.jare.2023.0008 | 
Cover
| Summary: | 为厘清中国西南典型丘陵山区的耕地非粮化态势和提供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等方法探究重庆市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并划分驱动类型。结果表明:2011—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由37.51%上升至42.87%,中度非粮化和高度非粮化区县共增加了14个;空间聚集程度加深,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各区县距中心城区距离是耕地“非粮化”主要的驱动因子,各因子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各区县距中心城区距离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两因子交互对非粮化空间格局的解释力最强。重庆市非粮化驱动类型可以分为农业生产支持型、区位经济引导型、农业生产弱化型三类,且分区结果与重庆市“一区两群”规划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耕地非粮化分区管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山地、丘陵地区提供借鉴。 | 
|---|---|
| ISSN: | 2095-6819 2095-6819  | 
| DOI: | 10.13254/j.jare.2023.0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