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循环演变过程的资料分析研究

利用1955-2000年热带、副热带太平洋地区次表层温度距平资料,构造了温度距平极值深度分布曲面图。它很接近20°温度面的深度分布。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一深度曲面很接近热带温跃层的深度面。在温度距平极值深度曲面上,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所有El Nino/La Nina事件正/负海温距平信号的分布和传播“轨迹”,发现如果以暖池次表层作为起点,则一般来说,暖水或冷水先是沿赤道极值深度面向东、向上传播或运动,到达赤道东太平洋海盆边界附近后,在那里停留几个月,然后转北运动,在北纬10度左右再折向西运动到西太平洋转向南返回到暖池,即在赤道北侧形成闭合回路。温度距平运动一圈需时2-4年。如果暖(冷)...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9; no. 5; pp. 837 - 844
Main Author 巢纪平 袁纪宇 等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English
Published National Marine En vironmen t Forecast Center,Beijing,100081%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uo,Qingdao,266003%National Climate Center,Beijing,100081 2002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0256-1530
1861-9533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利用1955-2000年热带、副热带太平洋地区次表层温度距平资料,构造了温度距平极值深度分布曲面图。它很接近20°温度面的深度分布。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一深度曲面很接近热带温跃层的深度面。在温度距平极值深度曲面上,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所有El Nino/La Nina事件正/负海温距平信号的分布和传播“轨迹”,发现如果以暖池次表层作为起点,则一般来说,暖水或冷水先是沿赤道极值深度面向东、向上传播或运动,到达赤道东太平洋海盆边界附近后,在那里停留几个月,然后转北运动,在北纬10度左右再折向西运动到西太平洋转向南返回到暖池,即在赤道北侧形成闭合回路。温度距平运动一圈需时2-4年。如果暖(冷)水的温度距平都很强,都会在2-4年的时间上出现两次相邻的El Nino(La Nina)事件、但可能是由于大气或海洋环境条件不合适,温度距平的距离在运动过程中有时会减弱,就不能形成El Nino(La Nina)事件,但暖(冷)水运动的“轨迹”仍可辨认。由于暖、冷水绕环路的运动交替出现,El Nino(La Nina)爆发前,在赤道西太平洋出现正(负)距平信号的同时,在东太平洋北纬10度左右会有负(正)距平信号出现,并且当正(负)距平信号向东传播时,负(正)距平信号向西传播,在赤道上表现为2-4年间隔的El Nino(La Nina)交替出现。文中也分析了少数例外过程,指出大洋环流条件在El Nino和La Nina事件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Bibliography:P732
11-1925/O4
ISSN:0256-1530
1861-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