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作用新证据:新昌儒岙岩石包体群的发现与地质意义

P588; 在浙江东部新昌儒岙花岗岩体中,新发现大量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包体.它们成群出现,大小不一,大部分呈圆或次圆形,具微细粒结构和冷凝边构造,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包体的分布,形态和结构构造特点表明,它们属淬冷包体.在化学上,岩石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及共生的辉绿岩都属亚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协变关系证实,它们由玄武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不均匀混合形成.新昌儒岙岩石包体群的发现和研究,为研究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的岩浆混合作用、壳幔作用及花岗岩的成因提供了一个新的例证....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Vol. 36; no. 2; pp. 224 - 242
Main Authors 董传万, 沈忠悦, 杜振永, 杨永峰, 顾红艳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2009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8-9497
DOI10.3785/j.issn.1008-9497.2009.02.024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P588; 在浙江东部新昌儒岙花岗岩体中,新发现大量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包体.它们成群出现,大小不一,大部分呈圆或次圆形,具微细粒结构和冷凝边构造,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包体的分布,形态和结构构造特点表明,它们属淬冷包体.在化学上,岩石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及共生的辉绿岩都属亚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协变关系证实,它们由玄武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不均匀混合形成.新昌儒岙岩石包体群的发现和研究,为研究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的岩浆混合作用、壳幔作用及花岗岩的成因提供了一个新的例证.
ISSN:1008-9497
DOI:10.3785/j.issn.1008-9497.2009.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