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支撑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和能源系统融合发展研究

城市因人口、经济活动高度集中而产生极大的能源消耗量,也是各类风险高度集聚的重点区域;能源和交通作为城市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融合发展对于城市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梳理了城市轨道交通与能源领域的低碳韧性发展现状,涵盖城市轨道交通低碳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与能源系统韧性评估及提升、储能系统安全防控及风险评估三方面;提出了地下空间支撑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多能源融合系统构想,阐述了常态时期、极端条件下相应系统的运行模式;从环境、经济、社会角度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多能源融合系统的潜在效益,展望了构想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能的解决思路。研究建议,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多...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工程科学 Vol. 25; no. 1; pp. 45 - 59
Main Authors 秦博宇, 王宏振, 王召健, 熊自明, 赵金龙, 卢浩, 王明洋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 20.02.2023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西安 710049%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7%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036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9-1742
DOI10.15302/J-SSCAE-2023.01.014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城市因人口、经济活动高度集中而产生极大的能源消耗量,也是各类风险高度集聚的重点区域;能源和交通作为城市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融合发展对于城市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梳理了城市轨道交通与能源领域的低碳韧性发展现状,涵盖城市轨道交通低碳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与能源系统韧性评估及提升、储能系统安全防控及风险评估三方面;提出了地下空间支撑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多能源融合系统构想,阐述了常态时期、极端条件下相应系统的运行模式;从环境、经济、社会角度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多能源融合系统的潜在效益,展望了构想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能的解决思路。研究建议,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多能源融合系统政策机制,推进多部门协同治理;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多能源融合系统科技创新体系,助力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低碳、安全、高效运行;推动城市电网和轨道交通协同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城市“生命线”工程韧性治理能力。
ISSN:1009-1742
DOI:10.15302/J-SSCAE-2023.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