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南岸围垦土地人类活动强度及对滨海湿地覆被类型的影响
滨海湿地是海陆过渡地带重要的生态系统,开展人类活动对滨海围垦湿地的强度评价,对总结围垦土地覆被类型演变规律、维护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切实提高海岸带土地资源管理和滨海湿地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arkov、土地开发利用及强度评价模型,构建人类活动强度评估体系,揭示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围垦开发强度及覆被类型时空演变规律,并展开一定讨论。研究发现:(1)研究区围垦土地的人类活动强度自南向北呈条带状递减,与距海距离密切相关,土地开发程度不断深化,低活动强度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城市建设进程推进显著;(2)滨海围垦土地主要向中度、极高度开发方向转变,人类开发活动普遍高出原土地2~3个强度级,开发增强区分...
Saved in:
| Published in | 上海国土资源 Vol. 41; no. 1; pp. 4 - 10 |
|---|---|
| Main Authors | ,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 Language | Chinese |
| Published |
上海市地质学会
01.03.2020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宁波 315211 宁波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宁波 315211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211 |
| Subjects |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 ISSN | 2095-1329 |
| DOI | 10.3969/j.issn.2095-1329.2020.01.002 |
Cover
| Summary: | 滨海湿地是海陆过渡地带重要的生态系统,开展人类活动对滨海围垦湿地的强度评价,对总结围垦土地覆被类型演变规律、维护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切实提高海岸带土地资源管理和滨海湿地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arkov、土地开发利用及强度评价模型,构建人类活动强度评估体系,揭示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围垦开发强度及覆被类型时空演变规律,并展开一定讨论。研究发现:(1)研究区围垦土地的人类活动强度自南向北呈条带状递减,与距海距离密切相关,土地开发程度不断深化,低活动强度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城市建设进程推进显著;(2)滨海围垦土地主要向中度、极高度开发方向转变,人类开发活动普遍高出原土地2~3个强度级,开发增强区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由南向北呈“向海式”扩张,结构上逐渐由分散型向“连片式”转变;(3)滩涂和草滩湿地等自然地类的人工化程度不断加强,逐渐向人工鱼塘及建设用地方向转化。滩涂—草滩湿地、滩涂—水体、草滩湿地—水体、草滩湿地—建设用地是4种主要地类转变组合;(4)围垦土地人类活动强度分异特征显著,滨海乡镇区域内低活动强度的土地分布面积广、开发潜力大、开发前后强度变化差距较大;内陆乡镇已有土地的人工开发程度高、低强度土地存量小、整体土地开发度变化细微。 |
|---|---|
| ISSN: | 2095-1329 |
| DOI: | 10.3969/j.issn.2095-1329.2020.0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