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藝像與商品:蘭嶼達悟族飛魚文化的當代顯像

蘭嶼座落西太平洋一隅,每年黑潮(Kuroshio)皆固定流經附近海域,帶來諸如飛魚與鬼頭刀等為數可觀的迴游性魚類等海洋資源;其中,飛魚除了是島上達悟族人重要的海洋物資、文化飲食之外,更是一種彼此互惠流通的社會禮物。因此,我們可以看見人類(達悟)善加利用海洋資源(黑潮魚群),發展生活飲食(靠海吃海)與社會交換(飛魚文化)等傳統海洋文化的歷史發展模式,及其自成一格的人魚網絡體系。徵諸歷史,蘭嶼達悟不只重視飛魚以及圍繞着飛魚的一系列祭典,甚至是以飛魚為認知主體來理解海洋、區分季節。本文將介紹達悟族人與飛魚之間的傳統人魚網絡,並藉由飛魚的神聖化、具象化與商品化等機制,分別分析其象徵(神聖性)、表徵(族...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民俗曲藝 no. 179; pp. 75 - 121
Main Author 楊政賢(Cheng-Hsien Yang)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台灣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01.03.2013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25-1383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蘭嶼座落西太平洋一隅,每年黑潮(Kuroshio)皆固定流經附近海域,帶來諸如飛魚與鬼頭刀等為數可觀的迴游性魚類等海洋資源;其中,飛魚除了是島上達悟族人重要的海洋物資、文化飲食之外,更是一種彼此互惠流通的社會禮物。因此,我們可以看見人類(達悟)善加利用海洋資源(黑潮魚群),發展生活飲食(靠海吃海)與社會交換(飛魚文化)等傳統海洋文化的歷史發展模式,及其自成一格的人魚網絡體系。徵諸歷史,蘭嶼達悟不只重視飛魚以及圍繞着飛魚的一系列祭典,甚至是以飛魚為認知主體來理解海洋、區分季節。本文將介紹達悟族人與飛魚之間的傳統人魚網絡,並藉由飛魚的神聖化、具象化與商品化等機制,分別分析其象徵(神聖性)、表徵(族群性)與物資(商業性)等不同文化內涵,進而探討蘭嶼飛魚文化在意象、藝像與商品等不同面向的當代顯像。換言之,本文將具體分析基於飛魚神話與族群起源的文化意象,飛魚在公共藝術與現代藝品的族群藝像,以及飛魚演變成貨幣經濟與市場機制裡的交易商品等演繹歷程,期能進一步詮釋蘭嶼飛魚文化的當代顯像及其文化景觀。
ISSN:1025-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