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田野教我的事:跨國、跨文化教育方案的性別反思

近年來「新南向政策」促使學校與組織開始關注「南方」,跨文化教育交流方案也如火如荼地進行。然而,跨文化教育方案中隱藏什麼性別議題?隱形的性別議題如何影響到教育方案的實施成效?倘若方案不具跨文化敏感度,實踐時可能會發生什麼困難?本文從跨國田野本身的混沌模糊出發,探討自身的性別與多元文化敏感度訓練如何讓筆者在田野過程中,逐漸看見台灣組織在越南實施之新住民子女華語教學方案的困境,以及浮現與西方性別平等理論概念的對話,同時在田野中反思西方中心的性別分析架構在跨文化教育方案實施過程中可能不足的面向。研究發現,教育方案看似不涉性別議題,事實上從規劃到執行,「性別」都有關鍵性的影響,特別在越南傾向「關係主義」...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no. 50; pp. 75 - 118
Main Author 李淑菁(Shu-Ching Lee)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台灣 國立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 01.06.2022
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683-4852
DOI10.6255/JWGS.202206_(50).03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近年來「新南向政策」促使學校與組織開始關注「南方」,跨文化教育交流方案也如火如荼地進行。然而,跨文化教育方案中隱藏什麼性別議題?隱形的性別議題如何影響到教育方案的實施成效?倘若方案不具跨文化敏感度,實踐時可能會發生什麼困難?本文從跨國田野本身的混沌模糊出發,探討自身的性別與多元文化敏感度訓練如何讓筆者在田野過程中,逐漸看見台灣組織在越南實施之新住民子女華語教學方案的困境,以及浮現與西方性別平等理論概念的對話,同時在田野中反思西方中心的性別分析架構在跨文化教育方案實施過程中可能不足的面向。研究發現,教育方案看似不涉性別議題,事實上從規劃到執行,「性別」都有關鍵性的影響,特別在越南傾向「關係主義」的社會形態中,不能只從婦女單一身分類別思考。如何從性別出發,同時考量性別與階級、族群的交織性,處理婦女身處的社會關係,都決定方案能否進到「意識化」、「參與」等階段的重要支持系統,否則強大的家庭與性別關係結構會倒過來反噬方案目標。文中對跨國田野研究提供諸多洞悉與提醒,並且指出「跨文化」的概念必須跨越種族/族群的範疇,將性別、階級與族群文化的交織性考慮進來,最後則提出未來跨文化教育方案規劃與執行的建議。
ISSN:1683-4852
DOI:10.6255/JWGS.202206_(50).03